江宁路街道
江宁路街道 - 街道简介
江宁路街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境东北部。东沿西苏州路、泰兴路,西至江宁路、昌平路折西康路,南起武定路,北至安远路。面积0.74平方公里。1992年有居民14713户,42334人。设22个居民委员会。办事处设在江宁路536弄27号。 境域东傍吴淞江(今苏州河),西有戈登路(即江宁路)贯通南北。
江宁路街道 - 历史沿革
19世纪末,吴淞江畔即出现为过往船只服务的工场。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朱鸿度在麦根路(今淮安路)口吴淞江畔兴建裕源纱厂(今上海第四棉纺织厂),是上海较早兴建的民族工业企业之一。民国4年(1915年),郭子彬、郑培之开办鸿裕纱厂。民国7年,郑氏又开办鸿章纱厂。三家工厂厂区均沿吴淞江。 20世纪30年代,侵华日军侵入闸北,一些工厂迁入境内。民国36年,境内工厂已达148家,各厂规模不等,大的有数千人,小的只数人。有纺织、印染、机械等10多个行业,形成沪西的一个重要工业区域。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,外省大批劳动者来沪谋生,他们在吴淞江边搭建“滚地龙”式的草棚栖身。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,闸北地区居民纷纷逃入境内,沿徐公浦(今昌化路)两侧荒地扩展,形成一条由北向南的棚户带,环境卫生十分恶劣,疾病丛生,死亡率极高,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:“叉袋角,臭沟浜,垃圾像城墙,苍蝇蚊子黑茫茫,老鼠满街跑,臭虫蟑螂排成行。” 上海解放后,境内面貌发生很大变化。街道里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填沟浜,铺下水道,接自来水,清除多年的垃圾,彻底消灭臭虫,结束棚户区又臭又脏的历史。50年代,句容里是上海市卫生先进典型之一,先后接待外省市卫生检查团和外宾的参观。市政设施和住宅建设也发生较大变化。改建昌平路使之东西贯通。全区最后一条弹街路(昌化路)也于1989年铺成柏油路。新建住宅10万余平方米,约占现有住房面积的1/4。如在全区闻名的棚户区之一“三乐里”,建起6层工房18幢,4.1万平方米,形成有儿童乐园、幼儿园、敬老院、菜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居民新村。 1989年,街道被评为全国、市普法工作先进集体。街道计划生育工作从1984~1990年连续被评为市先进集体。消防工作从1987~1992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。1991年,街道被评为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。街道兴办了一批经济实体。1992年,街道经济营业额(产值)3762万元,利润274万元。 1992年,境内有市属中小型工厂34家,区属工厂8家。其中千人以上厂5家,中外合资企业2家。以纺织、轻工业居多。有上海机床研究所等科研单位2所,商业网点125个,菜场2座,集贸市场2个,银行储蓄所2所;中学1所,厂办技校2所,小学5所,幼儿园2所;街道文化站、图书馆各1所;卫生医疗机构有市儿童医院、江宁地段医院。
江宁路街道 - 社会事业
2003年,街道在区委、区府的领导下,围绕建设双高区目标,以“服务群众”为重点,拓展社区服务,保持社区稳定,优化社区环境。深入开展企业改制,推进挂靠企业“脱帽”改制工作,完成90%的企业改制。 江宁路街道坚持就业服务进社区,以创业促就业。深入社区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就业岗位,为下岗、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;立足创新,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,扎实推进“两新”组织党建,做到组织、人员、经费“三个”到位。
江宁路街道 - 革命史迹
境内革命史迹有: (1)戈登路(即江宁路)673弄10号,民国20年为中共中央文件阅读处,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在此举行会议; (2)民国21~22年春,中共中央在戈登路713弄26号开设的第五排字所; (3)中共领导的教育机构有戈登路702弄11号上海市第十五民众学校和小沙渡路(即西康路)三和里(即902弄)21号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。[1]
江宁路街道 - 居委行政
截止2008年,江宁路街道共辖19个居委会,即: 淮安里居委会、通安里居委会、新安居委会、蒋家巷居委会、联宝里居委会、恒德里居委会、北姚居委会、景苑居委会、武定坊居委会、众乐里居委会、永乐居委会、又一村居委会、北京居委会、三星坊居委会、海防村居委会、宝安坊居委会、三乐里居委会、句容里居委会、天河居委会。[